English

教学软件的“正”“负”效应

1998-03-25 来源:光明日报 臧铁军 我有话说

在班级教学中因材施教,实现个别化教学是一条重要的现代教学原则。但目前大班额的课堂不仅阻碍了“个别化教学”,甚至迫于“现状”,有时教师的讲授也演化为“演讲”的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收”。

计算机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一个好的教学软件,像辅导教师一样为学生讲解某些知识,传授计能,作一对一的辅导。许多教学软件都具有要求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按小步子原则,循序渐进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自定步调,适应个别差异。

有些教学软件穿插适当的问题考查学生,并允许学生向计算机提问。测验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题目,测验后充分利用分数的反馈作用,指示学生的前进方向。学生在计算机上自我训练,自我测验,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

设计较好的软件能够让学生自己更多地控制学习过程,通过与信息媒体合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给出的信息,通过问题反馈,计算机再适时给出新的学习内容。这是信息交互作用基础上的合作。没有学习的主动精神,学生不会有知识的获得,没有信息的交互作用,计算机也不可能适时引导,由此培养了学习的自主精神和主动性。

更为可贵的是,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每一点进步都会得到公平的对待。任何一个学生,不论智力高低、能力大小、成绩优劣,都是完全平等的,都应受到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同等待遇和尊重。一个按照教育原则编制的教学软件能够实现这样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学生在计算机上都有展示自己努力和进步成果的机会。

另外,编制精良的软件利用语言、图片、文字、活动视频等多种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觉,枯燥的学习也变得生动活泼、直观形象。

不可否认,目前的教学软件还存在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使用不当或过分依赖,有可能限制或扭曲学生的发展。

为追求生动的教学效果,几乎所有的软件都在试图模仿实际课堂的教学情景,但这样的模仿基本是形式上的,因为目前的计算机技术使我们远远达不到实质上的模仿。由此产生了“负面”的效应。比如,教学软件内容无论怎样宽泛,也是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学生的兴趣和问题只有在预定范围内,才被允许,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得机械、刻板,而并非是实质意义上的主体。再如,问题和测验题目的答案是给定的,只能接受,不允许有争辩和讨论,这有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性。

尤其值得注意和讨论的是长期使用软件学习的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问题。计算机教学缩短了学生和老师的教学空间,却增加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计算机的屏幕替代了教师的音容笑貌,严肃的批评和诚挚的鼓励远离了身心正在发育的孩子。对于青少年学生,学习是广义的、全方位的,它更多地包括了心理上的、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的等。软件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信息空间,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亲情”被屏蔽了。当前青少年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小到了只有家庭和学校,如果不适当地使用教学软件,他们的生活空间将更加狭小。近些年有不少研究认为,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个体社会化过程颇为艰难。这一现象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计算机在孩子学习和游戏中的广泛使用,使我们对此也存有一定的担忧。

这要求软件设计中不仅考虑知识本身的内在结构、学生的学习规律,还应当考虑学生内在的需要。教学软件必须以人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学生确实作为一个生命体,而不是知识的载体或是认知机器。与此同时,软件设计不能把计算机和学生作为一个封闭系统,应当将教学软件纳入学校教学大系统中,作为学校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